笔趣阁 > 军史小说 > 中华世纪谈 > 173,淝水之战(1/2)

173,淝水之战(1/2)

上一章中华世纪谈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趣阁在线收听!
公元378年——384年淝水之战,晋军大破秦军。

公元378年,前秦向东晋发起进攻。

秦军的主攻方向是荆州。第一个作战目标是襄阳。襄阳是东晋的门户重镇。拿下襄阳就等于打开了东晋的大门。

苻坚派儿子苻丕率领七万步骑军进攻襄阳,同时命令姚苌的氐人军队、慕容垂的鲜卑军队一共五万人配合苻丕,另派七万军队进攻彭城(江苏徐州)牵制晋军。

西路秦军清除襄阳外围据点后汇聚到襄阳城下,随即向襄阳发起猛攻,企图将襄阳一举拿下。襄阳守将朱序顽强抵抗,让秦军始终不能越雷池一步。秦军发现强攻伤亡太大,转而围困,意图围城打援消耗晋军生力军。

但是晋军主力陈兵长江南岸看着北岸打得热火朝天却一直按兵不动。

打了半年不见任何战果,苻坚不耐烦了,派人给苻丕送去一把剑,告诉他如果明年开春你还攻不下襄阳,就别厚着脸皮回来见我。

苻丕不敢怠慢,放弃围困,重启攻势。秦军不间断地进攻,终于在第二年2月攻破了襄阳。

朱序战败被俘。苻坚对朱序的忠心和能力非常赞赏,不仅没杀他还委任他官职,希望他能为自己效力。

西路秦军攻陷襄阳后便沿长江北岸往东打。东路秦军这时已经攻占了彭城开始往南打。两军计划合兵一处总攻建康。

东晋大臣谢安派侄子谢玄率领步骑兵过江阻击秦军,派弟弟谢石率领水军沿江布防。

谢玄过江后连战连胜将已经突破淮河防线的东路秦军打了回去,烧毁了淮河大桥。

东路秦军败得很惨,吓退了西路秦军。战事于是告一段落。

符坚出世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受此挫折,怒不可遏。他决定亲自挂帅再战东晋。

但是祸不单行,前秦内部爆发内乱。苻坚的侄子苻洛在幽州举兵叛乱,跟苻坚争夺天子之位。叛军人数高达十万,并且都是精锐之师。苻坚不敢等闲视之。

苻坚调兵遣将去占幽州,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叛乱平息。

刚平了幽州之乱,苻坚的另一个侄子苻阳和王猛的儿子王皮又想叛乱。所幸发现的早,苻坚抓获两人,把叛乱扼杀在萌芽状态。

苻坚对关东地区的安全不再放心,把苻丕调过去镇守邺城。南侵计划暂时搁置,他集中精力稳定国内局势。

公元382年,前秦获得空前绝后的大丰收。

据《资治通鉴》记载:“是岁,秦大熟,上田亩收七十石,下者三十石,蝗不出幽州之境,不食麻豆,上田亩收百石,下者五十石。”

一石粮食按60斤算,一亩多则4200斤,少则1800斤。遭受蝗灾的幽州收成反倒比其他地方还好,多则6000斤,少则3000斤。蝗虫的政治觉悟非常高,一是不去其他地方祸害,二是不吃禾苗。

关于《资治通鉴》这条记载质疑者众多。因为古代亩产三五石就相当不错了。七十、一百根本不可能。有人怀疑数字或单位有误。有人怀疑是“跃进”式浮夸虚报。但也有人认为真有可能。

据《晋书》记载:“坚以境内旱,课百姓区种”。苻坚在境内推行区种法。

区种法是汉代发明的耕作法,在农书《氾胜之书》中有记载。这种耕作方法强调深耕密植,水肥给足。古代农民耕种通常是广种薄收,漫撒播种,疏于田间管理。而区种法讲究深耕细作,把种子足量下在沟里或坑里,拉开横竖间距,保证禾苗间有足够的通风和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然后把水和肥给足。这种方法的确能够大幅度提高亩产,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另外,那时的农民已经懂得选种和处理种子的方法。

据《氾胜之书》所说,区种法“其收至亩百石以上”。

但是现代农民也这样种地,能达亩产千斤就很不错了。中国最著名的农学家袁隆平在试验田环境下也只能达到3000斤亩产。亩产百石是在什么条件下不得而知。

“蝗不出幽州之境,不食麻豆”。这简直是无稽之谈。蝗虫如果这么善良还会被叫做害虫?

幽州遭灾了反倒大丰收了。这很像“跃进”时的口号“大灾不减产,小灾大丰收”。

总而言之,《资治通鉴》这段记载不可信,颇有“跃进”“放卫星”的古代翻版的意味。但是,前秦当年获得农业大丰收倒是很有可能。

苻坚在这一年召集群臣决定亲自出马平定江南,统一天下。

383年,前秦卷土重来。符坚亲自挂帅,率领百万大军进攻东晋。

“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近百万军队蜿蜒千里。何等壮观。

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一次战争。

秦军上次败在东线。苻坚率军杀往东线。在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苻坚率军进驻颍口(安徽阜阳颍上县东南),准备进攻晋军的淮河防线。

谢安派谢石、谢玄率领水陆军八万前去迎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中华世纪谈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