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军史小说 > 中华世纪谈 > 326,海上之盟(1/2)

326,海上之盟(1/2)

上一章中华世纪谈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趣阁在线收听!
1120年——1123年宋金签海上之盟夹击辽国。宋军伐辽失败。金军灭辽。宋朝以岁币换取金人归还燕京六州。

阿骨打率军杀奔辽国的上京。

辽国有五个都城:上京、中京、东京、南京、西京。其中上京是首都,其他都是陪都。

天祚帝当时住在中京,正在附近山中打猎。

金兵杀到上京。这时宋朝的使者赵良嗣也来到上京。

赵良嗣原名马植,是生活在辽国的汉人。当年童贯曾作为宋朝的使臣出使辽国,结识了在辽国任职的马植。马植随童贯回国,并由童贯推荐给宋徽宗。马植献计,建议宋金联手灭辽。宋徽宗对马植的计策非常满意,赐名赵良嗣。赵良嗣此番作为宋朝的使节拿着宋徽宗的亲笔信来找阿骨打商谈结盟的事。

阿骨打对赵良嗣讲,你等我攻下上京再谈合作的事。我让你看看我是怎么用兵的。

阿骨打亲自指挥攻城。金兵蜂拥而上,不到半天功夫就攻破上京的外城。

辽将原本以为上京城墙高大固若金汤,固守待援一点问题没有,没想到在金兵强大攻击力面前城池如纸糊的一般一击便破。辽将信心崩溃,献城投降。

打下上京,阿骨打开始跟赵良嗣谈判。两人达成协议:宋金来年同时出兵进攻辽国。灭掉辽国之后,宋朝尚未收复的燕云十四州归宋朝所有。宋朝把原来给辽国的进贡转给金国。

这个协议被称作海上之盟。之所以称作海上之盟是因为宋金两国的使者通过海路来往。原本赵良嗣称盟约为宋金盟约,但是金人不干,不同意宋朝在前金国在后。赵良嗣也不愿意称之为金宋盟约,于是顺口起了个海上之盟的名字。

赵良嗣带着海上之盟回国交差。宋徽宗对盟约很满意。不过当时国内出现方腊之乱,宋徽宗暂时无暇考虑伐辽之事。他安排童贯先去平定了方腊之乱。

方腊是浙江的漆园主。他是明教中人。明教又名摩尼教,来自波斯,在唐代传入中国,假托佛教在中国传播。方腊算不算明教教主不得而知,至少是一个分舵的舵主。他不满贪官污吏的盘剥,借助明教聚众起义。“诱胁良民为兵,不旬日,聚众至数万”。“凡贼兵所至,得官,必断脔支体,探其肺肠,或熬以膏油,丛镝乱射,备尽楚毒,以偿积怨”。

方腊宣称要用十年的时间推翻暴政,救百姓黎民于水火。起兵后,各地明教教徒纷纷响应。起义军最多时达几十万人。这种声势不可能不引起宋徽宗的重视。

宋徽宗“乃罢北伐之议”,让童贯率领十几万官军前去平定。

据野史说宋江也参加了平乱之战。正史也提及有人上书朝廷建议招抚宋江,让他戴罪立功去打方腊。但宋江投降后就没了下文,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去讨方腊。即使去了肯定也不会是主帅。《水浒传》宋江率梁山好汉讨方腊的情节于史无据。

方腊的军队连盔甲都没有,跟官军对阵不是对手。但毕竟人多面广,童贯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把方腊之乱平定。

“腊之乱,凡破六州、五十二县,戕平民二百万。所掠妇女,自贼洞逃出,裸而缢于林中者,相望百馀里”。

方腊打着拯救黎民百姓的名义起兵,结果遭殃的也是百姓。以起义冠名方腊难以服人。

童贯在平乱期间了解到百姓之所以参与变乱,“困花石之扰”是一个重要原因。于是他以皇帝罪己诏的名义宣布停运花石纲。“吴民大悦”。这个维稳措施对方腊之乱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对平乱肯定是有帮助的。不过宋徽宗得知童贯替自己下罪己诏并不是很开心。但童贯得胜而归,宋徽宗也不好说什么。他封童贯为太师、楚国公。

打完方腊,北伐重新被提上日程。但此时宋徽宗已有反悔之意。

首先,辽国实力犹存,并且已经风闻宋金海上之盟。宋徽宗担心辽国报复,不敢履行海上之盟。其次,金国拒绝归还云中之地。

海上之盟到底有没有涉及云中之地至今是个谜。宋徽宗的本意是收回石敬瑭割让辽国的燕云十六州,但他在亲笔信里语焉不详,只含糊地说“以燕京一带本汉旧地,约夹攻契丹,取之。”据说赵良嗣在跟阿骨打谈判时把宋徽宗的意思解释清楚了,也就是包含云中等州,但是没有落实到文字上面。后来宋朝发现问题要求落实到文字上,但金国只答应归还“燕京七州,而不许云中”。

有这么一个差头,宋徽宗不想再跟金国合作伐辽。

1122年,金国重启攻势,攻陷了辽国的中京。

先前金兵攻克了上京。上京是辽人的老家。上京沦陷对辽人的士气打击颇大。辽人已有亡国之忧。

天祚帝逃到南京。他不思进取,没有设法收拾已经一片狼藉的军政却依然有心情去打猎游乐。辽人对他深感失望。

辽国贵族再次谋立新帝,打算让天祚帝的儿子提前即位,让天祚帝去做太上皇。但是谋划未成就泄露了消息,天祚帝大开杀戒作为报复。参与谋划或被天祚帝怀疑参与谋划的人不是被杀就是逃走投降了金国。内乱使辽国离心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中华世纪谈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