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军史小说 > 大明风流 > 第1067章 特区(1/2)

第1067章 特区(1/2)

上一章大明风流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趣阁在线收听!
星辰号沿运河顺风南下,九月二十二抵达南京浦口码头。

车马下船,当日午后进了南京城。抵达南京北城门的时候,得到消息的南京部分官员在城门口迎接护国公一行的到来。

南京吏部尚书王华,南京中军都督府都督成国公朱辅,以及南京六部的的其他军政官员都在其列。

王华尤其热情,见到张延龄极为恭敬。毕竟他的儿子王守仁得张延龄举荐,平息朱宸濠叛乱立下大功。如今已经被授予伯爵,南京兵部侍郎,以及两广总督之职。

王华本就是望子成龙之人,这么多年来,儿子王守仁令他有些失望。成天钻研什么心学,满肚子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一下震惊天下,立下大功。王华老怀畅慰,自然格外感谢张延龄的举荐。

张延龄一行入住南京市舶司衙门之中,当晚,王华朱辅等人便设宴宴请张延龄一行。宾主言欢,气氛甚是融洽。张延龄也是喝的大醉而归。

当然,酒席宴上,张延龄也说明了来意。朝廷此次设立南京为特别贸易的两座城池之一,诏令早已颁布了下来。但是这件事却一直没有真正的推进。

倒不是这里的官员们推诿不办,而是这件事对他们而言,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什么贸易特区?要做什么?要怎么做?他们毫无概念。

说起来,南京留都这帮官员们也挺惨的,大部分都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连宫里的太监们都是。不过,倒也不能说都是无能之辈。只是有时候性子过于耿直,或者行事不懂变通,所以只能在南京混日子。

席上有一位南京户部尚书叫郑纪的,是一位四朝老臣。历经英宗、宪宗和孝宗和如今。年纪老的不像话。但是脾气却很耿直。据说当初在宪宗朝因为一份奏议没得到批准,便愤而辞官,在家乡归隐了二十年。这份骨气和脾气,可见一斑。

本文首发站点为:塔读,欢迎下载免费。

王守仁的父亲王华也是,王华可是状元出身,但是在刘瑾当权的时候主动申请来南京当吏部尚书,退居二线。实际上也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不肯同流合污的直性子。

当晚张延龄并没有对南京这些官员谈及具体的措施,而是和他们详细的剖析了世界大局,谈及了佛郎机人也远在欧洲的各国的战船和科技的发展。并且以亲身的见闻,告诉他们,大明无法安逸下去,否则南洋诸国的命运必然要落到大明头上的道理。

再从大明目前面临的财税和土地兼并的积弊,国力正在衰落,百姓正在丧失对朝廷的信任出发,将自己不知说了多少遍的以海贸和海外殖民地的贸易交换和物资土地的争夺,让大明通过这些手段逐步缓解内部矛盾,达到中兴的目的的道理说给他们听。

南京众官员其实原本也是对张延龄发动海外作战的意图有些不明白,甚至有些误解。正如文官集团们此前普遍认为的是,张延龄这么做,完全是挑起战争,以谋取军功的行为。南京官员们也有许多人是这么想的。

但是张延龄席上一番话说的清清楚楚,道理讲得明明白白。再说张延龄自己以在海外作战一年半,以极为劣势的兵力击败佛朗机国的经历也令人信服。所以,众官员对张延龄描绘的蓝图也颇为赞同。

最后,张延龄说了一番话,彻底打动了他们。

“各位大人,皇上现在下定决心要中兴我大明,罪己诏都下了,可见决心之大。我们为人臣者,自当要尽心竭力,和皇上一起完成中兴大明的重任。我大明百姓近年来生活的很苦,流离失散者颇多,故而纷乱不断。这其实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朝廷没有做到守土卫民的职责。大明朝立国一百多年,百姓的生活日渐艰难,这是我们的责任,是你我为官者之耻。所以,本人才会大力推行海贸政策,以改善我大明民生福祉,改变我大明困顿现状。大明唯有强盛起来,百姓唯有吃饱穿暖,我们这些人才算是尽到了职责,才能锦衣玉食过的安心。”

“此次本人提出在南京和广州设立贸易特区,作为大明贸易的示范,以摸索经验教训,进而可以推广至全大明各州府。这便是我的目的所在。之所以选择南京,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南京府地理优势明显,靠着长江,水路通畅。沿着长江便可出海,又可集散大明各地货物。是为大优势之地。但是另一方面,却也是因为我知道这里有一群想为大明做些实事,尽忠效力的官员们。那就是在座的各位大人。”

“我在京城,听人提及南京官员,言语颇不尊敬。有人甚至说,南京官员无权无能,只是在南京养老等死罢了。但是,本人并不这么认为。南京官员丝毫不比京城官员逊色。比如吏部尚书王大人,乃我大明状元郎,之所以来南京为官,实际上是不肯同刘瑾同流合污,所以避来南京,这是明智之举。这可不是能力有欠缺。又比如户部尚书郑大人,据我所知,郑大人当年归隐家乡,以一己之力带动乡亲们兴修水利,开垦荒土。还组织了民间团练,击败了滋扰乡民的地方山匪。这样的人,岂是庸碌之人?恰恰是有能力有本事的人。所以我选择了南京,便是因为我知道诸位大人绝对有能力将贸易特区的事情做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大明风流章节列表下一页